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

Spiderman 與我

我到底想說甚麼﹖如果你有看 Spiderman2 這套電影一定知道我說的是甚麼。



戲中主角 Peter Parker 一方面要讀書,要做兼職賺錢維持生活,更要做 Spiderman。因此他的生活弄得一團糟,上學常常遲到,功課沒時間做,約了喜歡的女孩也遲到 (因為去了「飛來飛去」)





我最近的生活也可以這樣描寫,面對不同層面的張力,結果同樣是一團糟…



〈待續〉

精讀人生

正如我剛剛介紹的兩本書指出:廿一世紀因著資訊科技與經濟,生活只會愈來愈緊張與忙碌,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比以往的世紀更多,因此時間運用變得更具挑戰性

我在前天開始意識到:明白聖經原則是刻不容緩的,面對繁忙的生活更需要原則。

在這段沒時間好好讀聖經的日子,唯有先看「精讀」,不然我只是一個「糊裡糊徒」,不知道怎樣作一個見證基督的人。

為了迎戰明天的 Java 測驗 與下星期的 assignment,買了本甚麼 24小時Java 入門 的書,今晚與周公註定無緣相見。

讀經靠精讀,讀書也靠精讀,今個月真是精讀伴我行。

你要怎樣生活﹖

介紹兩本好書:







分別是

後現代潮流中的心意更新 - 二十一世紀實用神學系列(一)

The Renewing of Your Mind in a Postmodern World

以及

新千年中的生活革新 - 二十一世紀實用神學系列(二)

The Reordering of Your Life In a New Millennium


  • 簡介:
  • 本書將信徒須知的聖經原則以解經方式表達出來,作為二十一世紀生活的指南。對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來說,我們時間有限,平日又不易下工夫研經,並找出聖經 的生活原則來。本書的十三項神學原則正好提供所需的答案。本書與其姐妹作「新千年中的生活革新」屬同一系列﹐前者討論原則,後者注重應用。
  • 本書共包括五部分:在第一部分「革新的生活」中,作者指出任何人在邁入新千年時都需要前進的能力;第二部分「幸福的人生」指出,信徒如何才能擁有神所設計 會使人蒙福的人生觀;第三部分「信仰的生活」涉及信徒處世、工作、奉獻及事奉的各種實用原則;在第四部分「教會的生活」是針對教會領袖與會眾間常發生的問 題,給予聖經的答案;第五部分「神國的需要」,訂出一位信徒在世奔跑時當仰望的標竿。


這兩本好書都是明白聖經原則的「精讀」。

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

唐崇榮牧師《雅各書》解經:信心和行為 (轉貼)

由唐崇榮牧師主講的 《雅各書》 查經講座,2月22日經已結束二月份的信息內容。當晚講座承接上週的信息「憐憫」,唐牧師再次強調了第13節的部分, 「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」 ,在這節簡短的經文裡,已經包含了十誡裡的第五至十條的精髓,而結論就是 「愛」 ,也是真正行為的表現。

雅各書二章14至18節 的內容,唐牧師指出不論在世上,個人、家庭,乃至國家之間的紛爭、矛盾,都是因為缺少了憐憫人的心;然而 「憐憫別人、定罪自己」 的心,是為神所悅納的。能不能少些計較,多些寛容、憐憫呢?真正的偉人就是愈會體貼、憐恤和了解別人的人。唐牧師繼而以約瑟和基督耶穌為例來引進他的說法。

因信稱義就是從信靠上帝而來的
聖經裡怎樣的建立、教導那些有信心而沒有行為的人呢?是憑著立功之法嗎?斷乎不是,是因著信主之法。唐牧師說: 「立言、立品、立德的關鍵,在於信靠上帝、並經驗神的恩典;所以,Faith這個單詞的意義是甚麼?就是Forget all, I trust him,意即放下所有的功勞、美德,只仰望那信實的 神。」

因信稱義就是從信靠上帝而來的,這是神根本的意思。而「自以為」有信心的信心是假的,唐牧師說:「『自以為』是靈性的拌腳石,是不能造就生命的。凡沒有的我要加給他,有的卻要奪傲慢也是從無知(自以為)開始的,所以 『有人說』 就是『自己說』的意思。然而,信心與行為能否分開嗎?這是二元論的想法,分開的還算是原來的嗎?斷乎不是。」

然而,弟兄、姊妹間的照顧與愛,就是基督肢體中間的愛,把愛延伸開去,這是次序問題。唐牧師說:「因此,有愛心、也要有智慧去幫助那困苦、受壓的百姓。有餘的,就要給該給的,但並不能掉落那靈性敗壞的境地,應該幫助那盡所能、仍不夠且沒有訴說的。所以,不僅要用靈性去體察別人,在物質上也是如此,這樣才能是智慧、靈性、忠心,而又良善的管家。」

信心若沒有行為也是死的
所以,雅各書在這裡 (雅2:14-16) 的結論,就是 「信心若沒有行為也是死的」 。正如 「多細密的鐘若沒有兩支針」 與「有華麗的指針卻沒有機械的鐘」,兩者都是沒有作用的。唐牧師總結說: 「有信心必有好的行為,而以捨己、以基督為中心的行為,也就是以神的本質為中心的,必然是好的行為。行善的動機本是為了善的本身,所以,上帝以衪的心意、真理教導我們,是要我們去作善事的。所以,你要思想你是從哪裡墮落的。」

最後,唐牧師強調, 行為若是從信心而來,是真正的行為。 正如經所記, 「你的罪赦了,拿你的褥子走吧。」 這段經文正好與雅各書的經文有異曲同工的作用。人子在地上真正有赦罪的能力,而基督的話是有可動的可能。看不見的是透過看見的來顯示它的真實,而真正的信心是以真實的行為表現出來的。

http://www.gospelherald.com/template/view.htm?code=min&id=1779

唐崇榮牧師歸正查經講座:成為神喜悅的敬虔者 (轉貼)

繼2006新年特別講座後,唐崇榮牧師再次接續歸正講座《雅各書》的解說,並於1月18日晚上假台北懷恩堂舉行。

自知乃是知識的源頭
「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,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,看見,走後,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。」人之所以看著鏡子,不在於修正自己,而是能夠去認知、自知自己,因為這才是真正知識的開端。然而,基於這內心的動機,唐牧師說:「人必須先要認識神,並透過神的啓示,才能真正的認識人,這就是所謂的自知主義」。

隨後,唐牧師說:「人生有二件很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認識上帝認識自己而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,彼此都不能分開,因為認識神才能認識人;同樣的,透過認識人也能認識神,因為這兩者都是可能的。」然而,唯對客觀(世界)的認知,卻對主體(自己)認知不瞭解的,這是十分危險的。因為認知自己才是知識的源頭,那我們怎樣去認知自己呢? 唐牧師說:「就是透過上帝啓示的真理,就知識論來說,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源。也就是認識人的基礎,並透過神對人性的啓示來修正自己。」

「聽道,就是透過榮耀、智慧和全能的上帝,來看到人內心的醜陋,然後就是自我更正。」然而,聽道是要立志於行道,這就是信仰的要訣。唐崇榮牧師說:「因為信道是從聽道而來,而行道就是從信道而來的。」因此,神是要把宇宙的奧秘、歷史因果,以及這世代的責任都交託給我們,並要人一同得到福音的好處。

敬虔的生活:身心一致 並成就別人
而甚麼是「敬拜」?就是對最高價值的認同,在希臘文裡就是「彎腰」之意。而敬畏、敬虔和敬拜三者是缺一不可的。它們分別代表了「動機」、「生活」和「儀式」, 而在經文26節裡,就談到「虔誠」的問題,就是那個自己想像的,而非來自神的,而是按著你的外貌、價值和傳統模式來形塑你的畏虔。

所以,唐牧師勸告說:「是要為榮耀神,並約束自己和造就別人。就是要勒住你的舌頭,不論是在言語裡,並要建造在人心內的光。不要口吐惡言、並詛咒別人的話,要隨時...勒住自己的舌頭。」另外,就是「自欺」,也就是假聰明。外表的虔誠,但內心卻不虔誠,忍受自己,並原諒自己,但要是不悔改,只會愈來愈不虔誠。「這只會慢慢的離棄真理,並在自己的麻醉中死去。」

所以,我們要怎樣才能得享平安呢?唐牧師總結說,「不僅是要達至心意和外貌的結合,更要去成全別人,乃是在別人呼求以前,去幫助那些遭受患難的孤兒寡婦。看顧也是敬虔的一部分。平中有餘,去幫助那有需要的人,這是那些赤身在飢餓、困苦和患難中的;這樣,就能保守自己,愛神愛人,並成為神所喜悅的敬虔者。」 《雅各書》 第一章的講解亦到此結束。

http://www.gospelherald.com/template/view.htm?code=min&id=1757

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

耶穌與母親 (轉貼)

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,在神兒子道成肉身的過程中,有很重要的地位;但聖經對馬利亞的記載,並不如一般預期的那麼多。也許,有人覺得似是缺少,把一些傳奇渲染:在隨約瑟和馬利亞往埃及的路上,嬰孩耶穌向企圖搶劫的強盜發預言;耶穌小時候同約翰玩耍,用竹子作成十字架;並同孩童們嬉戲,撒一把泥,變成多隻鳥兒飛去等。這些殊少值得留意。  

但聖經所有記載的,耶穌降生,寄居世上短短的三十幾年,留下親子關係的榜樣,可使我們注意,作為模楷。  

神子耶穌成為肉身,不是像亞當一樣,被造即是成人;而是由軟弱需要幫助的嬰孩,經過童年,長大成年。到祂年滿了十二歲,作為“律法之子” ,上到耶路撒冷的聖殿去守節。祂的父母先走了;耶穌卻仍舊坐在教師中間, “一面聽,一面問” 。我們無法知道,耶穌是否用蘇格拉底的教導法,以問為教;不過,約瑟和馬利亞,不會是大意不負責任,到孩子不見久才發覺。這顯明他們對耶穌有信任,給他相當的自由。這對於長成中的少年孩子,是重要的。到過了一天多,發現孩子不見了,才回頭去找;竟然看見耶穌還在殿中!於是作母親的馬利亞,希奇而責問,得到的回答,更使她希奇:

耶穌說: “為甚麼找我呢?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?祂所說的這話,他們不明白。祂就同他們下去,回到拿撒勒,並且順從他們。祂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。”(路二:49-51)

耶穌跟他們回去,謙卑的下去,作祂日常的工作, “順從他們” 。這是說,祂繼續接受所安排的地位。順從的反應,必須是對關心的人;可見父母對孩子該關心,贏得他們順從。同時,馬利亞 “不明白” ,卻把這一切事 “都存在心裡”因為她知道,這由聖靈而來的孩子,不是她擁有的私產,是神的託付。作基督徒母親的,都該有這樣的認識。太多的母親,不明白的事,就以為不對,不是窮究嚴詰,就是批評責難,會使孩子們喪氣,應該效法馬利亞的榜樣。

賓維廉(William Penn,1644-1718)說:“一般人關心所養的馬和狗,過於關心他們的孩子。”   時代不同了。現代人不再關心馬,該說: “人關心車和狗,而全不關心他們的孩子。” 這是反向的進步。好像是提高“狗權”運動當行,狗,坐在華美的名車裡,由人義務服事駕駛,十分神氣。據說:法國人每年狗吃的牛肉,多過西班牙人的全部消費。我們常見人在每天洗汽車,把他們的汽車弄得明鮮;所不同的是,窮人洗自己的車,富者讓別人去打理,細心留意detail。至於家庭和孩子們呢?從不加留意,任之由之!問題家庭產生問題兒童,還算意外嗎?
  
耶穌三十歲以後出來事奉,在加利利工作,繁忙的日程中,甚至顧不得吃飯。祂的母親和弟兄來找祂,要與祂說話。出人意外的,

耶穌回答說: “誰是我的母親?誰是我的弟兄?”就伸手指著門徒說:“看哪!我的母親,我的弟兄!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就是我的弟兄,姐妹和母親了。”(太一二:46-50 可三:31-35)

那是耶穌工作的初期,祂看見人民如同流離的羊群沒有牧人,憐憫他們,向他們講道,滿足他們心靈和肉身的飢渴。群眾的反應非常熱烈,耶穌就儘量供應他們。祂的母親和弟兄,對祂的情況關心。從這談話看來,可能約瑟已經去世了,他們來是勸祂節勞保身,或要祂回家休息,可以享受家庭的之樂。  

聖經說: “耶穌基督降世,為要拯救罪人。”(提前一:15) 自然是首要的工作,是任何人所不能作的;不過,祂要盡責奉養母親,直等弟弟們長成。耶穌被人輕視,稱為 “木匠的兒子”(太一三:55),又稱為 “那木匠”(可六:3) ,可見祂曾繼承約瑟的故業。教會傳統說,在第二世紀的加利利地,還可以見到耶穌手製的農具,仍然可以使用。足徵祂的工作認真,品質堅固完美。 

不過,到時候滿足,祂要專意作天父的事,成就祂的旨意。聖經沒有記載,馬利亞聽了耶穌的回答,有甚麼反應,至少她沒有不諒解或反感。也許,馬利亞記起老西面在聖殿所說的預言,開始預備接受 “心被刀刺”(路二:25-34)盼望今天的母親,有正確的受託觀念,不要把養育兒女當作“投資”,可免失望。

到耶穌在世的事工完成, “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!”(約一二:23)甚麼樣的榮耀呢?世俗的觀念,希望兒子讀好的學校,得高職位,功成名就,光宗耀祖;耶穌卻是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,要復活,結出許多子粒來。祂是要先被釘在十字架上,被舉起來,受最大的羞辱,痛苦,以至於死。這不是任何母親所希望的。當兒子的手腳被釘穿的時候,母親的心真是 “被刀刺透” !   在極大的痛苦中,在死亡臨到之前,這是在十字架上的耶穌,所說的最後兩句話。  

死亡巨大的陰影,將要遮蓋生命之主的光輝,暫時奪去祂最後的一息呼吸。疼痛像毒蛇,就要咬噬祂的心臟。那在十字架上的耶穌,臉上被荊棘冠所流下的血,染得面目全非。祂睜開僅存餘光的眼睛,從乾癟的嘴脣中,發出微弱的聲音—只有站在十字架最近地方,才可以聽得到的聲音,只有一直注視祂充滿愛憐眼睛的眼,才可以看見祂流露的愛。

耶穌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,就對祂母親說: “母親,看你的兒子!”又對那門徒說:“看你的母親!”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。(約一九:26,27)

祂的母親,忠心於神交託給她的兒子;現在,神的兒子表達在地上最後的心願,把祂的母親,交託給所愛的門徒。多麼美的親子關係表現,真是母慈子孝的極致。  

在這裡,從耶穌的少年家居,到成年事奉,到盛年結束,看見祂留給我們完全的模範。在紀念母親節的時候,惟願我們靠聖靈的能力,效法主,有正常的基督徒家庭生活。阿們。

-- http://www.aboutbible.net/ -- .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.